發(fā)布時間:2016-02-06 11:33 我來說說 我要投稿
駱姓的來源
一、來源有五。
1、第一支出自任姓。
黃帝之后有十二姓,其一為任姓,任姓之后有謝、章、舒、洛等氏族,而洛氏族就是駱氏族,古時洛、駱通用、駱人在夏朝以前生活在陜西周至西南的駱谷、駱關(guān)一帶,后東移陜西北洛水地區(qū)。夏朝之后,進一步東遷到今河南的洛水,這時候駱人已經(jīng)形成大部落,稱有洛氏。商朝時候,由于與東夷族的雜居,一部分駱人改奉鳥為原始圖騰,族名也改為雒。這樣北部駱人以游牧為主,最終被商朝趕出中原大地,向北遷移,在今內(nèi)蒙古呼和浩特境內(nèi)的古駱縣定居。南部的駱人定居在洛水地區(qū),建立了洛伯國,以農(nóng)耕為主,后滅于商。一部分駱人向西進入四川廣漢北的古雒縣地區(qū)。西周初期,留在洛陽的駱人被封為子爵,在駱水上游建立了駱國,不久也被西戎所滅。幾支駱人的后裔多以駱為氏。
2、支出自姜姓。
齊太公姜尚助周滅商有功,被封在齊,太公的后裔有名公子駱,其后人以其名為氏。姜姓駱氏也有2800年的歷史。
3、源出贏姓。
少昊氏之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,被賜姓贏。其后裔非子在周初為周孝王養(yǎng)馬有功封在秦。非子之子大駱,大駱之子成建立了大駱國,故地約在今陜西的洛河地區(qū);在周厲王時滅于西戎,子孫遂以駱為氏。贏姓駱氏也有2800年歷史。
4、出自姒姓。
大禹的后代夏后少康之裔在浙江建立了越國,戰(zhàn)國后期滅于楚國,越王的裔孫閩越王無諸和東海王搖之后都姓騶,騶后來有改姓駱。姒姓駱氏也有2200年歷史。
5、外族基因的流入
駱姓的外來基因的流入幾千年來一直在發(fā)生,商周時期,西北部的戎、氐族的加入。到南北朝時鮮族他駱拔氏族進入河南以后,全部改姓漢族駱姓。唐朝時期西北地區(qū)的吐谷渾部落中有駱氏族,后來也被同化為漢人。宋朝時的北方金國女真人的散答氏族、獨鼎氏集體改姓駱姓。清朝初期,滿洲八旗紛紛改用漢姓,滿洲八旗的薩達克氏族也集體改姓駱氏。因此,北方地區(qū)的駱姓可能與以上外族的改姓有關(guān)。
二、遷徙分布,聚集地
駱姓起源于陜西,先秦時期主要活動在西北和河南地區(qū),漢、晉、南北朝時期,北方的駱姓發(fā)展較快,唐、宋以后,駱姓主要向東南和向西南移民,最終在南方形成駱姓的主要聚集地。到清朝乾隆年間駱姓始入臺灣,成為臺灣百家大姓之一。
宋朝時期,駱姓大約有近2萬人,是宋朝的小姓。主要集中于湖北,大約占駱姓總?cè)丝诘?1%。其次分布于四川、江西、浙江等省。在沿長江地區(qū)初步形成了駱姓聚集區(qū)。
明朝時期,駱姓約有9萬余人,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.1%,排在第一百四十位之后。宋、元、明600年中駱姓人口增加很快。當時的浙江為駱姓的第一大省,約占駱姓總?cè)丝诘?5%。其次分布于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江西、陜西五省,大約又占駱姓總?cè)肟诘?2%。駱姓在這600年中主要向東南和南方地區(qū)遷移,重新形成了以浙、閩、贛和粵桂為中心的兩大塊駱姓聚集地區(qū)。
三、郡望堂號
駱姓的郡望有內(nèi)黃、會稽、河南。
駱姓以文杰為其堂號,“文杰”堂號典島唐朝的駱賓王。
駱賓王七歲能作文,最終發(fā)展成與王勃、楊炯、盧照鄰并稱“初唐四杰”。余敬業(yè)起兵討武則天時,駱賓王為他寫檄文,武則天讀到此文時,大驚失色說:“像這樣的天才竟讓他流落不遇,這真是宰相的錯誤了!”
四、駱姓血型:
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:O型占35.9%,A型占29.3%,B型占26.8%,AB型占8.1%。
《駱姓的來源》由河南新聞網(wǎng)-豫都網(wǎng)提供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jingyuege.com.cn/xingzuo/xingming/331368.html,謝謝合作!
豫都網(wǎng)版權(quán)與免責(zé)聲明
1、未經(jīng)豫都網(wǎng)(以下簡稱本網(wǎng))許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網(wǎng)自有版權(quán)作品。
2、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以及由用戶發(fā)表上傳的作品,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(zé)。
3、如因作品版權(quán)和其它問題可聯(lián)系本網(wǎng),本網(wǎng)確認后將在24小時內(nèi)移除相關(guān)爭議內(nèi)容。